内蒙古凤棺女尸之谜,契丹皇后或公主(随葬品多刻有凤凰图案)
导语:在2003年内蒙古通辽市吐尔基山采石场,发现了在山石后面的千年古墓。经过考古学家们的研究得出这座古墓是属于辽代契丹民族,里面还有一具无名女尸,随葬品十分珍贵精美,由此可推测这具女尸的身份不同寻常。那么在此之前到底发生率什么事?这具女尸到底是谁?接下来就由探秘志小编为大家揭秘内蒙古凤棺女尸之谜吧!
内蒙古凤棺女尸之谜
早前在我国东北部的内蒙古发生了一声巨响,爆炸响声是从通辽市吐尔基山采石场传来的,山石不停地滚落在地全部堆积起来。这时一片奇异的石壁突然裸露出来。随后,在场的人们发现了这个石壁的不寻常,然后马上将这个消息报告给了当地文物考古研究所。经过专家们的仔细勘察研究,断定这座古墓属于辽代契丹贵族。古墓里边精美罕见的随葬品让考古工作人员叹为观止。但是墓主的身份依然扑朔迷离不能确定。有传闻称是耶律阿保机的公主。其死亡之谜一直引发外界猜测。
当古墓被打开后,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个鲜红的凤棺。凤棺内还有一个内棺,内棺上面有着贴金的团龙。一座千年古墓,一具契丹的无名女尸,凤棺中疑云重重。考古专家能否揭开这其中的秘密?
在以往发现的契丹人墓中,只要有点身份的人,大多都会有墓志铭。可这个契丹人,她的随葬品非常精美,身份显得异常高贵。却没有留下任何说法,而且墓穴寒酸简陋,墓室里还到处遗留着仓促下葬的痕迹。塔拉不免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她的死亡有可能不正常。那么在一千年前发生的一切,连同墓主人的身份之谜,是不是够能从中寻找到最终的答案?
内蒙古凤棺女尸发现过程
2003年3月9日,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吐尔基山采石矿。这一天,在滚落的山石后面,一片奇异的石壁突然裸露了出来。这片石壁显然不是天然形成的,巨大的石块上,明显的留着人工雕凿的痕迹。石壁背后难道有着古人留下的什么东西?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闻讯,立刻派出考古队赶往现场。负责这次考古发掘的是付所长塔拉。塔拉,有着20多年的专业考古经验。职业的嗅觉告诉他,石壁背后肯定有着不寻常的东西,塔拉决定挖掘就从这里开始。清理碎石的工作用去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
终于,一条甬道显露了出来。但是,在它的尽头,赫然伫立着一块巨大的石门,死死地挡住了里面所有的秘密。清理出的墓道,墓道尽头一块巨大的石门挡住了墓葬里面所有的秘密。塔拉走进了甬道,甬道边的墙壁上,一些班驳难辩的壁画引起了他的注意。在壁画中,还有一处看似文字的奇怪符号。考古挖掘还没有展开,这里的一切就散发出了一种神秘的气息。这时塔拉还没有意识到,探索这个巨大石门背后的秘密,将是他20年考古生涯中一段离奇的经历。塔拉推测,石门背后很有可能是一座古人留下的墓穴。
考古专家塔拉:通过墓葬的形制已经初步判断,它为辽代的墓葬。塔拉让助手拓下了这些符号,准备送给北京的专家去辨认,以便最终确认墓葬的年代。现在他要打开这道石门。墓道墙壁上神秘的契丹文字至今未破解。有专家认为,有可能是墓主人随葬品的清单。巨大的石门轰然倒下。塔拉疾步走上前,石门的背后却没有出现预期的墓穴洞口。一道木门又挡在了面前,一米多高的泥沙淤积在那里,考古人员依然无法进入古墓。
淤积的泥沙被清理走后,木门完全暴露在了阳光下。一把锈蚀的铜锁紧锁着年深日久的古墓。经验丰富的考古人员担心这门后藏有机关,他们在小心翼翼地探查着。在木门下,塔拉发现了一些东西。这是一大一小两个铜铃铛,显然它们是随葬品。塔拉不免有些担心。 当巨大的石门被移开后,一扇木门又挡住了考古人员的探查,一把锈迹斑斑的铜锁,悬挂在上面。
考古专家塔拉:最担心墓葬早期被盗,因为辽墓在历史上有几次大规模的被盗现象,所以很担心能有完整的墓葬存在。塔拉的担心是有根据的。古墓中的财富是历代盗墓贼们梦寐以求的。他们在黑暗中的勾当,曾使得无数珍贵文物和历史信息荡然无存。在挖掘现场发现的神秘符号被送到了北京,古文字专家刘凤翥先生一见到这些符号就断定,这是一种已经消失了700多年的文字,它属于中国历史上一个富于神秘色彩的古老民族——契丹。
契丹人曾在公元700多年时,驰骋在中国北方的辽阔平原上。它所创建的辽王朝和当时中原的北宋政权对峙长达一百多年。三百年后,契丹人却在突然之间丢弃下了这些巨大的城垣和高耸的佛塔,风一般地消失得无影无踪。薄音湖先生是内蒙古大学研究契丹历史的专家,他对吐尔基山墓葬的挖掘非常关注。考古专家薄音湖:通辽地区是在辽上京,靠北一些,这里当然是契丹人和奚族的本土,是他们的主要聚居地。所以,我们在这里发现了重要的契丹人的墓葬。古墓正处在契丹人当年的疆域内。那么,这扇木门背后的秘密就将属于一个一千多年前的契丹人。
这时人们已经查明,木门后没有机关,墓穴即将被打开。手电筒微弱的光线搅动着古墓中沉寂的阴霾,塔拉的目光在急切地搜寻着。他看到,一个红色的棺椁摆放在古墓的中央,塔拉兴奋了。考古专家塔拉:看到这个彩棺的时候,我心里就有底了,这是一个没有被动过的墓葬。塔拉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再次走向墓室,要确认刚才看到的一切。棺椁上一只华丽的金色凤凰,从幽暗中飞来,真切地落入了塔拉的眼中。他的呼吸急促了。考古专家塔拉:一个鲜红的棺在那儿立着,这样的彩棺我从没有见过,画的那么漂亮的棺。我当时就离开这个现场,走到采石矿放炮的一个石窝子里边,一个人在那儿静了一会。
塔拉极力控制着自己的激动。他知道,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凤凰的图案是不能随便使用的,因为,这是皇室女性的标志。塔拉难以相信自己的运气,难道这个古墓里埋葬的是一位契丹的皇后或者公主?
内蒙古凤棺女尸是契丹皇后还是公主?
1988年在离吐尔基山不远处的一座墓葬中,人们就曾看到过凤凰的形象。在这位墓主人的陪葬品中,她的金冠、银靴上雕满了凤凰。从墓中出土的一块墓志铭上人们得知,她是契丹一位皇帝的孙女,墓主人名为陈国公主。与中原的汉人一样,契丹人也是用龙凤显示着皇家的尊贵,象征着皇室成员性别的不同。根据史书的记载,契丹王朝延续了近300年,前后共有9位皇后,16位公主,那么,眼前凤棺中的会是她们中间的哪一位呢?塔拉现在急切地要到墓中寻找一件重要的东西。
考古专家塔拉:辽代墓葬以前挖了很多,出了好多墓志。我就想这个墓葬可能也要出墓志。所以,发掘的时候就安排大家,格外小心要注意,应该是在甬道部分出。当年人们就是依靠这样一块墓志铭,才确认了墓主人皇家公主的身份。在历经了一个多月的辛苦发掘后,塔拉终于可以走进了古墓,去寻找这个契丹人的秘密。在古墓内,考古人员开始清理一千多年来淤积的泥沙,当泥沙被一层层剥去后,墓主人的一些随葬品先露了出来,这都是些令人吃惊的东西。
在墓门的左侧,一副镏金银马鞍被清理了出来。马鞍上又一次出现了凤凰,金黄的光辉下图案显得异常精美。墓室里散发着一阵阵的皇家气派。接下来的发现更令塔拉惊讶,这只银盒上面竟然用金子雕刻着一条团龙。塔拉不由得环顾起四周。他感觉,这个墓穴建造的很寒酸,与皇家气派的随葬品比起来,显得极不协调。这是一间近乎正方形的墓室,长宽都不足4米,顶高也只有3米多。墓室四周的墙壁是用粗糙的大石块堆砌而成,里面的空间异常狭小。这般简陋的墓穴,实在不像是一个皇族显贵的归宿。
考古专家塔拉:这个墓葬做得特别仓促,一个是墓道不规整,再一个墓室修得特别小,完全和辽代墓葬修建是两回事情。在以往发现的契丹人墓中,就是一般平民的墓室,也大都是用规矩的青砖砌成的。这个墓主人明显是个身份尊贵的人,她的墓室建得这么简陋的原因。塔拉分析,墓主人可能是在仓促中下葬的。这时,考古人员在墓室的地上,又发现了一块块残缺的壁画。人们判断,这是从墓墙上脱落下来的。但奇怪的是,从墙上坍塌下来的壁画,面应该是朝下的,可这些壁画的面为什么是朝上的。
考古专家塔拉:我分析,它就是修造墓葬以后,白灰还没有干,壁画就画上去了。画上去还没等干,就下葬了。那么一进水,把这个基础一泡软,壁画的泥土往外一鼓,中间空了,底下松了,它是这样滑下来的,所以它的人物面朝上。
如果真是象塔拉分析的那样,这个迹象就又一次证明,墓主人是在仓促中下葬的。小小的墓室里越发疑云重重。但更加奇怪的是,直到现在墓志铭却还不见踪影。墓主人的身份始终没有答案,塔拉把希望寄托在了文字专家的身上。但是,刘凤翥先生的工作也是一筹莫展。考古专家刘凤翥:从我拿到的照片和这个摹本来看,因为它几乎没有一个字是完整的。现在识别不出,哪怕一个单词也识别不出来。
时间又过去了一个多月,墓室里已经空空荡荡。除了棺椁,所有的随葬品都被清理了出来,可考古队员们还是没有找到墓志铭。考古专家塔拉:挖到棺床还没有,最后希望寄托在耳室里,耳室打开也没有,墓主人的身份,她的地位,以及她的家族的一些情况,我们都不了解。塔拉最终确认,这是一座没有墓志铭的契丹古墓。要想揭开墓主人的身份之迷,塔拉和考古人员面临的困难将是巨大的。
结语:看完上述小编为大家揭秘的内蒙古凤棺女尸之谜,究竟这具女尸到底是契丹的哪位皇后或者公主至今揭晓面临的困难是很大的,毕竟时隔多年,还是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考证!
导语:刘邦是我国历史上汉朝的开国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指挥家。刘邦在统治时期对汉朝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着重要的作用,刘邦出生于农民家庭,小时候不怎么喜欢下地劳动,所以经常被父亲训斥,与他跟哥哥相比,大人们也都认为刘邦长大后肯定碌碌无为,既不能干活又没有生活收入。那么身世背景这样的刘邦是如何成为开国皇帝的呢?接下来就由探秘志小编为大家揭秘刘邦崛起之谜吧!
刘邦崛起之谜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第二个完成一统国家的王朝,刘邦作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其统治时期所作出的贡献奠定了汉朝以后的发展。就连毛泽东都这样评价过他: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说起刘邦,他的出生并不高贵,可以说是十分低贱。但是最后刘邦却成为了万人之上稳坐龙椅的皇帝。刘邦小时候被当地的人甚至是自己的父亲,都说成是流氓无赖,刘邦一生最爱的只有两件事情,就是酒和女人,但是在他成为皇帝之后,却顾全大局,没有纸醉金迷,也没有成迷女色,而是一步步的稳固了汉朝的整个朝局,当时的汉朝在他的统治下,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场景。
这也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刘邦这个人的才能了。刘邦,四十八岁才逐渐醒悟,建立万世之功的秦始皇只比他大三岁,而项羽这个二十几岁的毛头小子,却把自己打的像只丧家之狗般到处逃窜。但也许是年龄大的缘故,刘邦遇事能够更快的冷静下来,做出最正确的决定,对于时局的把握也是毛头小子的项羽不能相比的。刘邦崛起之谜,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刘邦能够很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在什么位置干什么事,很好地把握时势,顺应时势,后来才能打败项羽,建立大汉帝国。当他遇到机会的时候,他抓住了,结合天时地利人和,最终崛起,成为了汉朝开国皇帝。
大家都知道,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了的朝廷。第一个是秦朝,但是秦朝存在于历史上的时间有些太短了,所以如果真要说起来,汉朝可以算的上是真正意义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有着非常特殊的政治意义的。在历史上,刘邦的出生并不高贵,甚至可以说只是一介布衣。大家都知道,刘邦是四十六岁那年起兵的,五十四岁就登基当了皇帝。当时有很多的人都起了兵去对付秦朝,最后只有刘邦成功了。刘邦崛起之迷也就深深的印在人们的心里了。刘邦这一辈子最喜欢的就是酒和女人。但是在他登基之后,他所做的一系列政策和决定却都是非常正确的。
作为一个皇帝,他没有纸醉金迷,也没有不理朝政。而是一步一步慢慢的稳固了汉朝的整个朝局,当时的汉朝在他的统治下,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场景。这也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刘邦这个人的才能了。所以在刘邦死了之后,他的谥号是高了,这是对刘邦的最高肯定。刘邦崛起之谜你明白了吗?
传奇人物刘邦斩白蛇起义
汉高祖刘邦,一个传奇的人物,拥有着一段传奇的人生,有关他的传说是非常多的,其中流传最广的有二个,一个是有关刘邦出生的传说,还有一个是刘邦斩白蛇起义的故事。传说在刘邦的母亲怀孕的时候,他的父亲正在地里干农活,她的母亲从家中出来给自己的丈夫送午饭。在距离自己的丈夫百丈的时候,突然风云突变,天空电闪雷鸣,刘邦的父亲看到天空之中金光闪耀,而自己的妻子不知怎么回事晕倒在地。
他的父亲准备去救自己妻子的时候也昏倒在半路。后来,刘邦的父亲醒来看到一条金色的大虫子趴在妻子的身上,等到他赶到妻子身边的时候,那条虫子就消失了。刘邦的母亲告诉丈夫,那只大虫强行和她睡了一觉,然后自己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后来他的母亲就生下了他,但是刘邦的父亲对金龙让自己的妻子怀孕一直耿耿于怀,对刘邦也是不管不问。
刘邦斩白蛇的故事发生在起义之初,那时的刘邦率领着手下的兄弟经过芒砀山的时候,被一条大白蟒蛇挡住了道路。醉酒的刘邦拿着剑就要砍死大白蛇,没想到白蛇口吐人言到:“我本是白帝之子,我来是阻拦你当皇帝的,你的皇位是我的,你若砍我的头,我就篡你朝的头,你若砍我的尾巴,我就篡你朝的尾......”白蛇的话还没说完,刘邦就一剑将它从中间砍断。后来,大汉四百年江山,在中间被王莽篡位成功。
刘邦与项羽争天下为何会胜出?
1、胆子大,且敢于担当;
如最初在沛县起兵造反时,萧何和曹参两人,作为当时沛县的县政府一级官员,不管是智商还是领导才能,都远在刘邦之上。可为什么他们却不愿意当造反的头头,而一再坚持让刘邦当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们书读得多,心眼多,故想事情也想得远。毕竟,造反不是小孩过家家,这是要杀头的行当。一旦失败,不但自己人头要落地,就连自己的家人,也是要遭受连坐的。而刘邦因为没文化,没想那么多,加上胆子本来就大,于是就勇敢地担当起了领导人的角色,没想到后来竟然就成事了。难怪古人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2、处事果断,不感情用事;
如在一次兵败逃跑时,他乘坐的马车因为多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导致速度变慢。于是,他为了减轻自己马车的重量,竟然做了一件天理难容的事情,那就是推自己的两个亲骨肉下车。马夫夏侯婴把小孩抱到车上后,他又继续推,而且还一连推了三次。果断和绝情,也许就是他能在那个乱世中生存的法则吧!
3、有一颗聪明的政治头脑;
就拿进入咸阳来说。他和项羽,都曾领兵进入过咸阳。虽然,刘邦先进去了。但是,他进去后与当地人约法三章,而且不准军队扰民,也不准私自拿老百姓的东西。他这一明智的举动,为他赢得了仁君的好名声,也为自己奠定了非常好的群众基础。而项羽则不然。他进入咸阳时,首先杀了子婴,然后四处搜捕嬴政的后代,并把所有的皇宫、贵族的官邸和富商的巨宅全部洗劫一空。最后,竟然还一把火把咸阳宫给烧了。这一举动,不但使很多咸阳的老百姓死伤了很多,而且也严重破坏了中国文化。更是重要的是,失去了天下民心,没有一点政治头脑,简直真是愚蠢至极。 可见,成大事者,比的不是谁力气大,而是智商。
4、知错就改且自控力强;
如在领兵进入咸阳的时候,面对秦朝皇宫里的大批极品美酒和倾国倾城的美女,他本来想住在里面尽情享受的。后来经张良和樊哙的劝说后,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他立刻下令封存咸阳宫殿里的一切财产,并率大军退出咸阳,弱化了与项羽的矛盾,从而避免了一场杀身之祸。
5、善于用人。
这一点,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敢于重用韩信。其他的还有萧何和张良。反观项羽,则差得远了,身边有一范增而不善用。
刘邦为何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因为刘邦及其团队的先天条件和项羽比并不强,但成为最后的胜利者,所以值得深入研究。汉高祖刘邦出身低微,却以义军统帅身份,顺应民心和历史潮流,高举“伐无道,诛暴逆”旗帜,率军入关灭秦,剪除倒行逆施的项羽旧贵族复辟势力,在世界上建立起雄踞东方的大汉王朝,首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无可争议地被史学界公认为“开创了中国社会历史前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顶峰,奠定了二千余年封建社会制度繁荣发展的雄厚基础”。如此卓著功业,较之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有过之而无不及。
刘邦和项羽比,没有将军世家的威望和家底,人脉也没有,军事素养也没有。项羽是真正的贵族之后,刘邦是真正的草根,属于最低级官员,这看来是先天的优劣。其次是刘邦班底和项羽班底的对比。项羽和刘邦都有一批忠心耿耿的班底,战将谋士都是人杰。项羽用亲友和故乡子弟兵做核心,刘邦也是。 从两人的行事来看,刘邦的判断力、洞察力和领导力要高于项羽。这是为什么呢?
1、刘邦的成功需要什么条件
像刘邦团队,这么弱的先天条件,能逐步发展壮大到最后战胜项羽这个天下公认强者。这说明成功不需要个人完美。 首先说成功的标准:财富啊地位啊权力啊都是表面的,成功可以用李开复说的办法来衡量:两个世界,一个世界有我,一个没有,其他的在开始时都一样,最后看两个世界有多大的差异,哪个世界更好,这样就知道我有多成功。所以,刘邦军队进入秦地后虽然一路胜利但双方死的人少,项羽进入秦地后虽然一路胜利但死的人多。
再来看成功的条件:刘邦的成功是多数人的成功,而项羽是少数人在战斗。刘邦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代表,不在专业能力上有多强。刘邦自身打仗水平很差,但却能处理好自我的问题、自己与别人的问题、别人与别人的问题。刘邦的最大的才能是虽然是外行,但能领导杰出专业人士齐心合作,并让他们发挥出最大水平。刘邦最大的优点是敢于直面困难和内心,有自知之明但也有奋发图强的强韧精神。刘邦最大的个人优势是判断力和洞察力惊人,无论是身边人还是天下人,他们的所思所想刘邦都能敏捷捕捉到,这是刘邦的先天优势和人生阅历的结合物。
相比较项羽团队,虽然项羽很会打仗,但却无法驾驭更大更多的集团。从规模上说,刘邦能够驾驭通用电气级别的公司,而项羽只能开个独一无二的饭馆,而且其他人都不能复制。这是因为项羽反抗秦朝首先是恢复家族荣誉,其次是恢复楚国一地,最后是向秦国报仇,与天下人心只有一点重合——灭秦。项羽的内心局限为自己划了一个圈,无法突破出去。所以当功臣希望能分享荣誉时项羽不高兴,新兴地主们希望国家统一时项羽也不高兴,面对投降的秦人,项羽也不高兴。“怒”与“杀”是项羽经常做的事情,推翻秦帝国时其他人尚且能容忍,但需要建立新帝国时还这么做,是不得人心的。最后项羽江边自杀而不是过江继续对抗,可能也是意识到家乡人也不认可他的。
刘邦的缺点也很多,这也导致刘邦早年就是一个村中混混头子,进不了官僚系统。刘邦。但刘邦面对日益恶化生活局面,不是隐忍,而是反抗。相反,像萧何自己并不想成为反抗的领导者,韩信也是如此。张良虽然有大才,但更认同韩相的身份。真正敢与秦帝国正面为敌者,真是寥寥无几。这说明刘邦项羽等人的勇气是惊人的。
2、刘邦作为领导者如何快速作出正确的判断
像刘邦这种没有政治世家的底蕴,竟然有高过同时期很多政治家的见识,以致张良这种大战略家最后都倾心相助。我认为这是因为刘邦比一个民选领导更像一个民选领导。刘邦过去的身份生活给予他特殊的经验。刘邦过去作为帝国最最底层的官员,同时能了解秦政治系统的问题和社会民生的问题,,而且刘邦通过与不同的人交往也不断增进自身的见识,使得他对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内心有深刻的洞察力。刘邦的班底有故乡人,有旧贵族,有新兴地主,也有小人物。刘
邦的“如之奈何”,就像一份调查问卷。刘邦开放的心胸,使他能听到各种建议各种声音。 所以刘邦做判断时,相当于从各个阶层的人去思考去判断,最后做出的决策判断相当于各个阶层的共识。刘邦能做到这点而其他竞争者做不到,也说明在争霸时刘邦是真想建立一个天下人都认可的国家,而不是割据一方的或是暴秦那种高压统治的国家。这从刘邦当上皇帝后仍然执行秦朝大一统和官出中央的政体,但却轻徭薄役、休养生息的国策来看,刘邦内心真有着一个和缓统一的政治理想。
而项羽所代表的旧贵族旧势力,想的是自家割据一方。当然,刘邦自身就是一个散漫恢弘,颇有庄子逍遥游境界的人。史书说刘邦贪财好色,但从史实看,当上皇上后不是穷奢极欲,而是很简朴的生活,让民众修养生息。如果真是贪财好色,怎么当上皇上后反而转性了?所以太平世界里,刘邦一辈子就是村里混混头,但乱世却使他成长为王者。乱世出英雄,可能乱世在英雄眼里就是一个刺激的,值得玩一把的游戏,反而在太平年里,英雄都去追寻内心的自由了。
结语:看完上述小编为大家揭秘的刘邦崛起之谜,我们大家都知道刘邦出生家境并不是富贵人家,从小就不爱干活,只沉迷美酒和女人。可是就是这么一位贪酒好色的人却和西楚霸王项羽争天下的时候取胜,相信刘邦自身还是有很多隐藏的个人魅力的!
导语:北京和华北地区是中国雾霾很严重的城市,雾霾顾名思义就是雾和霾的结合,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世界上受雾霾最严重的十个城市其中就有七个在中国,雾霾多出现在冬秋季。其中雾霾的主要成分是硫酸盐,但是硫酸盐到底是如何形成的至今未解。接下来就由探秘志小编为大家揭秘研究破解雾霾形成之谜吧!
研究破解雾霾形成之谜
雾霾常在城市可见,雾霾在中国不少地区被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近年来,北京及华北地区雾霾频发。据了解,目前已有研究表明,硫酸盐是重污染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在绝对贡献上,重污染期间硫酸盐在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的质量占比可达20%,是占比最高的单体;在相对趋势上,随着PM2.5污染程度上升,硫酸盐是PM2.5中相对比重上升最快的成分。因此,硫酸盐的来源研究是解释雾霾形成的关键科学问题。
中德两国研究人员21日说,他们破解了北京及华北地区雾霾最主要组分硫酸盐的形成之谜,发现在大气细颗粒物吸附的水分中二氧化氮与二氧化硫的化学反应是当前雾霾期间硫酸盐的主要生成路径。这一发现凸显在继续实施减排措施的同时优先加大氮氧化物减排力度对缓解空气污染问题的重要性。
清华大学贺克斌院士、张强教授、郑光洁博士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的程雅芳教授、乌尔里希·珀施尔教授、苏杭教授等人当天在新一期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报告说,他们运用外场观测、模型模拟及理论计算等手段发现,在北京及华北地区雾霾期间,硫酸盐主要是由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溶于空气中的“颗粒物结合水”,是当前雾霾期间硫酸盐的主要生成路径。在中国北方地区特有的偏中性环境下迅速反应生成。颗粒物结合水是指PM2.5在相对湿度较高的环境下潮解所吸附的水分。
该结论与通常认为的硫酸盐形成机制有较大不同。现有基于欧美等地区的经典大气化学理论认为,硫酸盐主要是在云水环境中形成,由于云中的液态水含量远高于颗粒物结合水,通常高出1000到10万倍,所以与云水中的硫酸盐生成反应相比,颗粒物结合水中的反应可以忽略;理论计算还显示,在云水反应路径中,二氧化氮氧化二氧化硫生成硫酸盐这一路径的贡献也可忽略不计。
而在北京及华北地区雾霾期间,一方面,由于颗粒物浓度大幅上升及静稳气象条件下相对湿度较高等原因,颗粒物结合水含量远高于经典情景,颗粒物结合水中的反应总量大大提升;另一方面,重度雾霾期间二氧化氮浓度为经典云水情景下的50倍以上,这直接改变了二氧化氮氧化路径的相对重要性。此外,北京及华北地区大量存在的氨、矿物粉尘等碱性物质使得当地颗粒物结合水的pH值远高于美国等地,呈现出特有的偏中性环境,而二氧化氮氧化机制的反应速率会随pH值上升而大幅提高。研究人员据此在论文中指出,优先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可能有助大幅降低中国雾霾中的硫酸盐污染水平。
“高二氧化硫主要来自燃煤电厂,高二氧化氮主要来自电厂和机动车等,而起到中和作用的碱性物质氨、矿物粉尘等则来自农业、工业污染、扬尘等其他来源。这些不同的污染源在我国同时以高强度排放,导致硫酸盐以特有的化学生成路径迅速生成,这也是重度雾霾期间颗粒物浓度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贺克斌院士称。该研究结果为今后科学减排、合理安排减排措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什么是雾霾?
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但是雾和霾的区别很大。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霾就是灰霾。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多出现于秋冬季节,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的产物。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
霾,也称灰霾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将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在1000~10000米的这种现象称为轻雾或霭。形成雾时大气湿度应该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和灰色。
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中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雾霾形成的三大要素
1、生成颗粒性扬尘的物理基源。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地区,其土壤质地最易生成颗粒性扬尘微粒。
2、运动差造成扬尘。例如,道路中间花圃和街道马路牙子的泥土下雨或泼水后若有泥浆流到路上,一小时干涸后,被车轮一旋就会造成大量扬尘,即使这些颗粒性物质落回地面,也会因汽车不断驶过,被再次甩到城市上空。
3、扬尘基源和运动差过程集聚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颗粒最终与水分子结核集聚成霾。目前来看,在我国黄土平高原地区350多座城市中,雾霾构造三要素存量相当丰裕。
判定雾霾天气的方法
雾和霾相同之处都是视程障碍物。但雾与霾的形成原因和条件却有很大的差别。雾是浮游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形成条件要具备较高的水汽饱和因素。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和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霾的厚度比较大,可达1~3公里左右。出现雾时空气相对湿度常达100%或接近100%。雾有随着空气湿度的日变化而出现早晚较常见或加浓,白天相对减轻甚至消失的现象。出现雾时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KM。当有效水平能见度1~10KM时称为轻雾。雾是指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公里时的天气现象。
其实雾与霾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有很大差别的。比如:出现雾时空气潮湿;出现霾时空气则相对干燥,空气相对湿度通常在60%以下。其形成原因是由于大量极细微的尘粒、烟粒、盐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空气混浊的现象。符号为“∞”。霾的日变化一般不明显。当气团没有大的变化,空气团较稳定时,持续出现时间较长,有时可持续10天以上。由于雾霾、轻雾、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都是因浮游在空中大量极微细的尘粒或烟粒等影响致使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有时使气象专业人员都难于区分。必须结合天气背景、天空状况、空气湿度、颜色气味及卫星监测等因素来综合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结论,而且雾和霾的天气现象有时可以相互转换的。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如长期吸入,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雾霾天气少开窗。出门在外一定要戴口罩,平常多饮水,可多泡饮菊杞茶这类中医茶饮,预防疾病,多食用水果,从外回家后要深度清洁皮肤和头发,此外喜爱晨练以及买菜遛弯的老年人要注意减少出门,因为雾霾对老年人的身体危害极大。
雾霾的主要来源
一、人为因素
1、第一:是汽车尾气;
2、第二: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废气;
3、第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比如冶金、窑炉与锅炉、机电制造业,还有大量汽修喷漆、建材生产窑炉燃烧排放的废气;
4、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5、可生长颗粒,细菌和病毒的粒径相当于PM0.1~PM2.5,空气中的湿度和温度适宜时,微生物会附着在颗粒物上,特别是油烟的颗粒物上,微生物吸收油滴后转化成更多的微生物,使得雾霾中的生物有毒物质生长增多;
6、家庭装修中也会产生粉尘“雾霾”,室内粉尘弥漫,不仅有害于工人与用户健康,增添清洁负担,粉尘严重时,还给装修工程带来诸多隐患。
二、气候因素
1、一、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
2、二、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
3、气中悬浮颗粒物和有机污染物的增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导致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
出现雾霾天气的防御措施
1、出戴口罩;
2、喝茶;
3、量补充维生素D;
4、食清淡多喝水;
5、吃蔬菜;
6、霾天气尽量减少出门;
7、车注意车速;
8、门时,做个自我防护,佩戴专门防霾的PM2.5口罩、防霾鼻罩,过滤PM2.5,随时随地呼吸新鲜空气;
9、免雾天锻炼。可以改在太阳出来后再晨练。也可以改为室内锻炼;
10、坚持服药。呼吸病患者和心脑血管病患者在雾天更要坚持按时服药;
11、窗子关得太严。可以选择中午阳光较充足、污染物较少的时候短时间开窗换气;
12、远离马路。上下班高峰期和晚上大型汽车进入市区这些时间段,污染物浓度最高;
13、补维D,多吃豆腐、雪梨等。
结语:看完上述小编为大家揭秘的研究破解雾霾形成之谜,我们知道了雾霾的主要成分硫酸盐,中德两国研究人员曾说破解了硫酸盐的形成原因,但是这是在继续实施减排措施同时优先加大氮氧化物减排力度的前提下能实现的,所以至今如何破解雾霾还是一个需要长时间来研究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