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收录网站 17016 个,网站目录分类 56 个,待审核网站 0

稀有白头蝰蛇在神农架发现(图)

来源:上网看看浏览:3171次时间:2014-07-16

稀有白头蝰蛇在神农架发现(图)

  一条鲜活完好的白头蝰蛇首度现“活身”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内,一条鲜活完好的白头蝰蛇首度现“活身”。这条稀有蛇种被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意外发现,为世人呈上自然冷血使者的神秘美丽。这也是科研人员首次在神农架发现的活着的白头蝰个体。

  初步观察,该蛇全长约60公分,背部呈黑褐色并有朱红色横斑,腹部的颜色是橄榄灰,白色小点散布其间,头部和颈部有浅浅的黄白色,并有深褐色的斑纹。蛇头呈箭头三角型,周身完好,活动自如,性情温顺。

  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所副所长杨开华介绍,白头蝰是蝰蛇科的一种剧毒蛇,在神农架极为少见。目前神农架只有保护区科研所保存的死亡个体做的标本。在近年组织的多次蛇类两栖类动物调查中,都没有找发现白头蝰的行踪上网看看。

  来自美国的一个两栖动物专家凯文,多年来每年坚持到神农架调查蛇类,就是想亲眼看一看活着的白头蝰,他自己也正在做关于白头蝰的论文。但是除新发现的其他众多蛇种外,这么多年一直没有看到白头蝰。

  白头蝰是世界爬虫界公认最令人头疼的毒蛇之一,它属于蝰科中的原始类群,只有单属独种,在研究管牙类毒蛇的起源与演化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以极少的数量分布于我国中西部海拔100米至1600米的丘陵山区。

神农架首次发现罕见白头蝰活体美国专家寻找多年

  神农架首次发现稀有蛇种白头蝰成活个体

白头蝰(学名:Azemiops feae)为蝰科白头蝰属的爬行动物,俗名白缺蝰。分布于缅甸、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等地,常见于丘陵及山区以及栖息于山区草地、麦田兰草堆下、路边、碎石地、稻田、甘蔗田边及甘薯地旁的草丛中。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100至222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

稀有白头蝰蛇在神农架发现(图)

  白头蝰蛇头呈箭头三角型,周身完好,活动自如,性情温顺

识别特征全长600~800 mm。具管牙的毒蛇,管牙较短小,无颊窝。背面黑褐色,具10~15+3~4对朱红色横斑,左右横斑交错排列或在背中线彼此相遇;腹面橄榄灰色,散以小白点。头部与颈背淡黄白色,具深褐色斑纹。头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眶前鳞3(2),眶后鳞2;颞鳞2+3(2);上唇鳞6,2-1-3式;下唇鳞8(7-9),前3(4)枚切前颔片。背鳞平滑,17-17-15行;腹鳞168-205,肛鳞完整,尾下鳞39~53对。

生物学
栖息于海拔100~1 600 m的丘陵山区,见于路边、碎石地、稻田、草堆、耕作地旁草丛中,亦见于住宅附近,甚至进入室内。常在夜晚或晨昏时外出捕食;捕食小型啮齿动物和食虫目动物。繁殖习性不详。有冬眠行为,它的背部呈黑褐色并有朱红色横斑;腹部的颜色是橄榄灰,白色小点散布其间;它的头部和颈部有浅浅的黄白色,并有深褐色的斑纹。
估计数量
白头蝰在我国分布的范围虽广,但较为罕见,本世纪以来,国内有记载的标本约50号。
致危因素及现状
白头蝰亚科是蝰科中的原始类群,只有单属独种,在研究管牙类毒蛇的起源与演化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主要分布于我国,但数量稀少,应予积极保护。
蛇目蝰科是白头蝰亚科唯一的一种。世界罕见。最早发现于缅甸克钦山。人被咬伤时,除局部剧痛、肿胀、少量出血外,还出现头昏、眼花、视力模糊、眼睑下垂,吞咽困难等症状。
世界爬虫界公认最令人头疼的毒蛇之一,以绝食闻名,欧美曾多次进口,结果全军覆没。对于白头蝰的死因,爬虫学界也是众说纷纭,但一般认为白头蝰在低海拔高温反应导致内脏器官损伤而绝食,另一说法则是由于起食物的特殊性(在自然界主要食鼩鼱),而无法适应啮齿类动物.然而近几年,俄罗斯已经有研究者成功饲养并繁殖了白头蝰,相信这一死结在私人饲养者手里也已经被解开。

上一篇:46岁韩国童颜妈妈如何保养技巧(图)

下一篇:西瓜遮羞舞走红女同性恋裸体跳热舞(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