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阿房宫的另类观点》答疑

《秦阿房宫的另类观点》,先前曾经向国内外几十位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其中,有位叫容国的先生,提出了许多见解;文章发表之后,又有网友提出了质疑。有关技术性的修改,已在正文中落实,而针对认识上需要进行交流的,进行实质性的答辩。
一、《阿房宫赋》的引用
质疑:唐代诗人杜牧的诗,陈先生肯定知道,为何没有列入文中,它也许是很有说服力的。《阿房宫赋》写道:“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楼,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我对于此诗的真实性有点怀疑。
答疑:诗中的“三百里”,是指秦“上林苑”和汉“上林苑”的四周里程,它有《长安志》的记载为依据;骊山“北构”,指的就是秦始皇陵,出北门“西折”直通咸阳,说明陵墓确实“坐南面北”,这与现场符合;“抱地势”是宫殿建筑的地形利用,“斗角”是檐下斗拱的巧妙组合。应该说,杜牧在有关阿房宫建设规模的具体描绘方面,并没有太多脱离历史真实的成分。
二、《史记》本身的可靠性
质疑:司马迁记载的是他没有经历过的前朝历史,要把当时的历史资料重新编写,它本身的史实来源,就存在着问题,况且经过司马迁的整理、推测,《史记》的可靠性便打了折扣。陈先生在自己的博文中,不也说过,“如此看来,能不能说《史记》等史料记载,就是完全真实可靠的了?回答应该是否定的”,由此可见,拿《史记》作为论证的依据,本身就存在一些偏差。
答疑:历来对司马迁《史记》可靠性的评价,就有很多,在《后汉书·杨终传》中就记载,《史记》已被后人大量篡改,认为《史记》每句话都对的观点,显然是有问题的。然而,就阿房宫、秦始皇陵等建筑上的事,是对是错的认定应该有一个标准:凡是工程技术许可的,完全可以接受;凡是工程技术达不到的,当然要加以摒弃,无论对和错,都要有周密科学的论证才对。
三、阿房宫没有遗迹可寻?
质疑:阿房宫及其附属工程的遗址,是否真的都考证清楚了,如果阿房宫的范围,真的“比整个上海都大”观点成立的话,我当然更加倾向于相信李毓芳先生的说法,她不是一直都在强调,“如果秦始皇当初建造的阿房宫,气势有那么恢弘的话,那么它们当年的文化堆积,又都跑到哪里去了呢?”
答疑:通过几年时间的考古发掘,证明阿房宫的后花园,竟“比整个上海都大”,说“阿房前殿”在秦“上林苑”之中,还认为“上林苑”的东南西北四至界线都很清楚的人,正是著名考古学家李毓芳先生自己。既然,后花园都搞得这么大,都确凿无疑地存在着,为什么作为工程的主体建筑,亦即“阿房前殿”,竟然不去首先进行建设,提出这样的疑问,难道不合情理吗?
四、对陈先生推断的一点疑问
质疑:陈先生推断项羽未摧毁阿房宫的一段文字,感觉有点过于主观,如果说“不在秦始皇的豪华朝宫中,举行隆重的即位大典,是不能代表他已经享有国家最高统治权的”之说有理,那么我想质疑一句,摧毁这座象征着秦王朝最高权力的阿房宫,难道这不更能够象征着摧毁秦朝,推翻秦朝吗?
答疑:由于在“阿房前殿”遗址的发掘过程中,没有发现木炭、灰烬、红烧土等痕迹,李毓芳先生得出它未被项羽烧毁,这个结论是可信的、也是本人所接受的。但必须强调指出的是,项羽没有将它烧掉,不等于前人没建,几百年后它还在使用,还有人在此即位称帝,证明秦末的阿房未被摧毁。
五、国力、人力的如何调配
质疑:阿房宫的建设规模,确实非常浩大的话,那么短命的秦王朝,要完成这项建筑工程,可真的是惊世骇俗了。比如:万里长城、兵马俑坑、秦始皇陵、再加上阿房宫,这么多项浩大的工程量,动用当时秦王朝拥有的国力(人力、物力、财力),真的就有调配的可能,真的就有实现的可能吗?
答疑:秦朝人口只有两千多万,短短十几年时间,要全部完成这些工程,除非将开工的时间,能够往前推移,否则就是根本不可行的。实际的情况,也真是这样的:长城在战国时早就进行;秦俑坑是宣太后之作;秦始皇陵仅是一个衣冠塚,阿房宫由秦惠文王始建,有工期的保证,一切就好办了!
六、阿房宫闲置之疑
质疑:诺大的一座阿房宫真的存在,且未被项羽焚毁,那么之后历朝历代如何利用阿房宫的,有没有“再利用”的证据?“辛苦骊山山下土,阿房才废又华清”,有几分可信度?秦朝距唐朝有长达八百多年的历史,秦朝的材料,到了唐朝还能够“废物利用”多少?又有谁对此作过专门的考证呢?
答疑:“三百里阿房宫”,即秦上林苑,在汉武帝时期,改建成了“汉上林苑”。阿房前殿、亦即阿城,一直作为军事要塞存在着,主殿也大致完好,这已经有史料的记载。宋代的佛光寺,至今仍然完好无损,所以八百年的木料,不应成为问题,即使不再当作建筑用材,农民拿去烧火也是好的。
七、佐证重复之嫌
质疑:先生说阿房宫为秦惠王所造,引用《汉书.五行志》、《三辅黄图》史料,我没有疑问。但引用朱杰勤的《秦汉美术史》、郭沫若的《十批判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的《中国建筑史》、及阎文儒撰写的《西京胜迹考》,我却认为不妥,用古文献与现代史论作依据,似乎有重复引证之嫌。
答疑:如果对于同一个问题,既有古文献的依据,又有众多学者合乎逻辑的文字论证,加上人们从可靠的专业技术角度,进行一番更全面、更深入、更系统的学术大汇总,使一种新的观点,能够建立在有广泛共识的基础之上,“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应该是一件好事情啊。如果“只此一家,别无分设”,一个学术观点的提出,如果没有众多材料的响应,这才是最可怕的呢!
八、再议阿房宫遗存?
质疑:如果阿房宫确实存在,又没有被焚毁,无论它是否一直被使用多年,还是最终被废,它总该留下一些历史遗存,为何只找到夯土台基?我倒倾向于李毓芳先生强调“如果气势有那么恢弘的话,那么它们当年的文化堆积在哪”的观点。除非李毓芳先生挖错了地方,因而本人对陈先生的观点持有异议。
答疑:解放初期,农民在夯土台基上耕作,深翻土地时挖出的瓦当,遍地都是。《秦汉瓦当文字》中有“阿房宫瓦,曰长生无极,自咸阳以南,滨渭而东,直抵骊山北麓,废堡陒垣间,往往得之”、《秦汉瓦当图说》中有“延元万年,天下康宁,得之阿房宫故基”的材料,这不都是“遗存”吗?
如有疑问请提交问题
更多精彩内容 请点击 网易探索频道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一篇:秦阿房宫的另类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