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从20世纪60年代始,有超过1万具浮尸漂荡于黄河兰州段,三成浮尸“无人报警、无人认领、无线索源”。
据皋兰县公安局、民政局的介绍,浮尸中,以自杀者比例最高,意外落水者次之,身上有明显伤痕者少。曾有甘肃警务系统人士统计,20世纪末期,浮尸中自杀、失足、被杀者的比例分别为85%、10%和5%。
自杀者中,八成为16至45岁的中青年,且多数为穷人。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治安状况的整体改善,被碎尸、割喉、捆绑、装麻袋等凶杀痕迹明显的浮尸逐年减少。兰州市皋兰县公安局治安大队队长肖振西透露,2008年至今,经该局处理的黄河浮尸也超过200具,且“几乎都是自杀的”。而这些,可能只是黄河兰州至小峡段浮尸总数的一小部分。
兰州市公安局水上派出所前身为新中国成立前兰州军管会接管的兰州水警,新中国成立后,兰州水警的机构、编制几经变化,但由于浮尸问题长期存在,1980年,水上派出所正式挂牌成立,专责水上救生、打捞浮尸和抢险救灾等任务。
兰州水上派出所能够救援或打捞尸体的警力只有四五人,且年龄偏大、水性不高,出警速度慢,往往只能求救于义务搜救员,警方打捞上来的“基本上都是尸体”。但是如此大量的浮尸,怎么处理?据悉,当地法医、医院、防疫等各部门联合行动。
新世纪以来,浮尸引起的污染开始被提及。“这些尸体长期浸泡在水中,如果腐烂变质,其污染程度远远大于生活垃圾的污染。由于涉及复杂的法律程序和诸多行政执法部门,都不愿涉足处理。”2005年4月,甘肃小三峡水电公司在一份书面汇报材料中,专门谈及黄河大峡水电站库区的污染情况。这份材料称,在大峡库区,经粗略统计,每年都有几十具,最高接近100具的浮尸埋在城市生活垃圾中。
由于无法查证死亡原因,也不能排除刑事案件的可能,同时我公司无权对这些无名尸体进行处理,也无处理能力和必要的手段,因此只能任其漂浮于水库中,或等待来人认领,或弃水排向下游。水电公司抱怨道。
与此同时,当地媒体不断报道, (大峡库区)部分尸体长期 无人认领,被水轮机打碎后漂向下游,这个令人作呕的污染案已争论多年,辖区政府、水电企业各执一词,任凭浮尸年复一年自行腐烂、散架,最后溶于黄河。当地农民愤怒地将大峡水称为人身肉汤。
当地环保系统官员表示,浮尸可能对局部水质造成影响,但对黄河整体污染程度无法衡量,也没有适当的检测方法,因此,只能寄希望逐年减少黄河兰州段的浮尸数量。
“夏天多、黄河发大水的时候也多,最多的一次一天捞过20具。”在魏职前的记忆中,从他出生时起,顺河而下的尸体就在家门口的河湾里游荡。虽然每一年的数量不尽相同,但整体上看,数十年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变化。
魏职军也说,“从业”以来,每年捞着的尸体从60具至100多具不等,而截至9月初,今年捞上来的已近50具。这一数据尚不包括兰州市水上派出所和榆中县派出所打捞,以及小峡水电站清理库区垃圾时处理掉的尸体。这些浮尸都被发现在兰州市区至小峡水电站约25公里的河段。
“有病想不开跳河了,心情不好跳河了,家里闹点矛盾跳河了,各种情况都有。”魏职军回忆,今年4月,兰州某高校一位教授醉酒之后也跳河了,“家人找了4个月,到现在还没找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