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穷的地方在哪里?
现在的中国大多数家庭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但仍然还有一些挣扎在贫困边缘的地区,你知道中国最穷的地方在哪里吗?它就是大凉山,一个贫困的样本。
凉山州是中国最后消除奴隶制的地区。20世纪50年代,凉山州还处于奴隶制、农奴制和封建制并存的阶段,并相当完整地保持着该区域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样式和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1956年,凉山州开展了民主改革运动,成为凉山历史上划时代的社会变革。制度的变迁使凉山彝族人人平等,但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能象政治变革那样在一夜之间可以完成。
凉山州位于川滇交界处,总人口470万,彝族占半数以上,境内6万余平方公里几乎都是山地,平均海拔在1500米以上,交通闭塞、生态环境恶劣,州辖17个县市中有11个为国家级贫困县。在大多数彝族聚居的山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
但是,曲木伍牛在调查报告中提到,从甘孜、阿坝等四川其他两个民族自治州看来,其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比凉山好多少却比凉山富裕多了,所以关键问题肯定不在自然条件上。据有关资料显示,凉山彝族地区的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以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方式进行的。
以旱地耕作为主,山地垦殖采取休耕轮歇的方式,实耕地一般一年只种一季,土地轮歇时间长、利用率低。农业生产工具也很简陋,普遍使用木制农具。耕作方式通常是浅耕浅耙,碎土不细,施肥甚少。劳动形式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畜牧业生产管理也极为粗放,靠天养畜,牲畜数量始终是有限的,基本维持在一种低水平的自然平衡状态。哪怕在今天,这种生产方式上的历史鸿沟依然大量存在。
生产方式上的落后,与劳动力的素质脱不了关系,在凉山,这恰恰是个很严峻的问题。曲木五牛的调查报告显示,彝族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受教育时间短,文盲、半文盲人数不降反升,反贫困的智力支撑力弱。他们大多数人劳动技能简单,只掌握着最简单、原始的农业技能,劳动力的继续教育和技术教育匮乏,想靠提升劳动技能致富难度很大。
并且,在四川省历年成为劳务输出大省的背景下,凉山彝族地区劳务输出所占比例很小,这一趋势在近年才刚刚得到缓解。这不仅因为凉山劳动力知识水平、劳动技能单一,语言交往能力、民族风俗习惯也成为影响他们去往其他省份务工的重要原因。2014年10月份的凉山日报报道,凉山州劳务输出实现巨大转变,前三季度共输出101万人次,但输出质量不高,有序输出率仅有27%。
互联网上,流传着大量大凉山童工的照片,有些孩子为了每天20多块钱的工资,去小煤窑里当童工,只是为了能吃饱饭,他们在小学一二年级就辍学,甚至得到父母允许外出打工。多家媒体都曾做过报道,深圳、东莞曾多次遣返凉山童工返乡,却挡不住他们再次外出打工。
下一篇:解密柏雪失踪案之柏雪失踪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