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日本进攻?
九一八事变当时,东北军队不抵抗已经是事实。80多年来,针对不抵抗的命令从何而来众说纷纭,即使是张学良本人,也感觉他反复无常。张学良当时为何不抵抗日本进攻呢?
1990年,张接受日本NHK采访时,曾明言:“是我自己不想扩大事件,采取了不抵抗的政策。”稍后,张又对媒体说:“九一八事变,我轻信了老蒋,成了万人唾骂的不抵抗将军。”
张学良的这种“反复无常”,实际上反映的是“不抵抗”的错综复杂。日本外务省及关东厅情报档案中,收有蒋介石7月12日致张学良之密电,内有“此非对日作战之时”之语;还收有同期张学良致荣臻密电,内称:“此时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本将要求割地赔款,东北万劫不复,宜力避冲突,以公理相周旋。”换言之,事变之前,南京及张学良方面,已意识到关东军可能在东北生事;关东军方面,亦已侦测到中方应付其生事的退让立场。
不难看出,“不抵抗”实际上是事变前南京与张学良方面的“共识”。该“共识”之基础,是认为日本政府有能力控制日本军方,使冲突不致扩大。故而,事变前夕,宋子文已与重光葵商定,将于9月20日同赴东北,对中日悬案做通盘商讨。此前之万宝山事件、中村事件,也已打开僵局,结案似已指日可待。
如南京所料,日本外务省确曾阻挠过事变,但这种阻挠未能发生实际效果,南京显然错估了日本政府对军方的约束能力。实际上,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是以锦州为最后底线。蒋介石亦曾多次致电张学良,望其务必坚守锦州。但张学良最终仍以“要玉碎不要瓦碎”为由,不放一枪一弹弃守锦州。
事变发生前,宁(蒋介石)、粤(胡汉民)分裂,武力相向。粤方甚至曾三次派密使赴东京会见外相币原,谋以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既得权益”,作为购买日本武器的交换条件。事变发生后,蒋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欲谋统一,但粤方志在倒蒋去张,并无共赴国难之念,如其“外交部长”陈友仁对日方所言:“日本除蒋去张之主张,与粤府毫无二致。”
故而,当锦州告急之日,恰是粤方激烈通电要求蒋介石下野之时。蒋乃张学良政治靠山,蒋下野,势必牵动锦州战局,粤方绝非不知,但胡汉民恨蒋已深,坚持蒋下野乃和解统一的不可妥协条件,蒋遂于1931年12月15日通电辞去本兼各职,南京政府随之陷入运作真空。1932年1月3日,日军兵不血刃占领锦州。锦州既失,东北局势遂无可挽救。此后,张学良审时度势,转与胡汉民愈走愈近,却亦屡遭算计。
综上不难理解,张学良晚年对“不抵抗政策”的讲述,何以呈现出一种“反复无常”——所谓“是我自己不想扩大事件,采取了不抵抗的政策”,乃是事实;“九一八事变,我轻信了老蒋,成了万人唾骂的不抵抗将军”,亦非无因,南京方面确实高估了日本政府对军方的制约能力;而张学良对唐德刚称:放弃锦州,与蒋无关,“那个时候,蒋公根本就不负责任,他不负这责任,我也根本没有向他请示的必要”,也是事实。今人重新审视“不抵抗”,须深切体察当日内政之芜杂,而不能仅将目光聚焦于蒋、张二人。
上一篇:二级保护鸟类被人钢珠“嵌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