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是世界上的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先后被200多位国家领导人参观访问,是中国古代辉煌的一张金字名片,兵马俑是古代实行人殉,奴隶主死后奴隶最为殉葬品为主人陪葬,秦始皇兵马俑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本来就是一个奇迹,可是它里面的青铜剑沉睡了2000多年都没有生锈,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沉睡了2000多年的青铜剑竟然没有生锈?而且出土的时候还是光亮如新,锋利无比,这把科学家们都震惊了,在二号俑坑内,共出土了19把青铜剑,这批青铜剑内部组织致密,剑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纹细腻,纹理来去无交错,剑剑光亮如新,是什么原因导致它没有生锈了?难道早在古代,中国就已经很聪明了,能够找到防生锈的办法?这不得不让人产生怀疑!
兵马俑青铜剑的另一惊奇:
一号兵马俑T2第十一过洞的有一把秦朝的宝剑,被重物压弯了,当把重物移开时,宝剑立即反弹恢复到原来的宝剑形状,把在场的考古人员都哧了一跳。在场的人无不感到惊奇,认为在2200多年前的秦朝有如此高超的冶金技术,令人不可思义?!汤本先生还说,对待这件事物,我们是否要有新的创新理念呢?其实,宝剑在重物移去时,能够复原的这一现象,是一种“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即SMA)所特有的自然现象。
在合金材料中,这种SMA合金是一种集“感知”与“驱动”于一体的新型金属功能材料。它的特殊形状记忆效应(Shape memory Effect,即SME)和超弹性效应,可以制成高科技的元器件用于军事上,如美国F-15战斗机上就有这种SME合金。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金属一般多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元素组合的合金。
秦兵马俑的宝剑可能是一种铁基合金(以铁为主掺杂了锰、矽等),因为宝剑表面未见有绿色矿物出现(报导未讲),故排除了铜基合金的可能性。铁基形状记忆合金的屈服强度350—450/MPa,回复应力190—300/MPa,抗拉强度700—1000/MPa,因而埋在地下长时间不合被破坏且又抗腐蚀性,从地质条件看,西安地区的土壤水份较少,比较干旱,所以保存较好。
青铜剑不生锈的真相:
在挖出宝剑的时候,科研人员发现剑的表面是有一层10微米厚的铬盐化合物,这项技术只是在近代才出现的先进工艺,竟然出现在了古代,看来我们的祖先可是非常聪明的,其实此项技术绝对不是秦朝人发明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掌握了此项先进的技术,大家知道,铬是一种极耐腐蚀的稀有金属,地球岩石中含铬量很低,提取十分不易。再者,铬还是一种耐高温的金属,它的熔点大约在4000℃。要掌握可是很难的,可是中国人就是做到了!
同时一支考古队在挖掘春秋古墓时,却意外发现了一把沾满泥土的长剑,剑身上一行古篆———“越王勾践自作用剑”跃入人们眼帘。这一重大的考古发现立即轰动了全国,但是,更加轰动的消息却来自对古剑的科学研究报告。最先引起研究人员注意的是:这柄古剑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为什么没有生锈呢?为什么依然寒光四射、锋利无比呢?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的原因在于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
世界上未解之谜真的太多了,这些未解之谜用现在的科学手段是完全没有办法解释的,谁能够想到铬盐氧化处理这项先进工艺早在公元二百多年以前就已经有了,秦朝的冶炼技术从何来?他们的技术源渊是什么呢?是自己实践出来的?还是有人教的呢?留给我们的只有无限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