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收录网站 17016 个,网站目录分类 56 个,待审核网站 0

中国兵马俑时隔11年将重返英国展出

来源:上网看看浏览:92次时间:2016-12-29

英媒称,中国的兵马俑在11年后将重返英国展出,此前大英博物馆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秦代兵马俑展出让参观者激动不已。

据英国《卫报》网站12月7日报道,英国文化大臣卡伦·布拉德利宣布,兵马俑的下一个目的地将是利物浦世界博物馆。这些兵马俑是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的陪葬品。

报道称,布拉德利正在中国执行促进中英文化交流的任务。她表示:“兵马俑是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掘之一,我非常高兴2018年利物浦将首次迎来兵马俑展览。我相信随着兵马俑重返英国展出,此次展览将受到默西赛德郡及其他地区人民的热烈欢迎。”

布拉德利表示:“此次展览还将促进中英文化交流以及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加强双方的紧密联系。”

兵马俑上一次在英国展出是在2007年,那次展出是继1972年的“图坦卡蒙”法老王展览后大英博物馆最为成功的展览。“图坦卡蒙”展览吸引了170万观众,秦代兵马俑展览吸引了85万观众。在这之前,兵马俑最后一次在英国展出是在1985年,当时在爱丁堡城市艺术中心展出,规模要小得多。

利物浦预计,2018年的兵马俑展览规模将和伦敦大英博物馆的兵马俑展相类似,这一展览将吸引来自英国和欧洲各地的观众。此次展览将展出大约120件/组文物,其中一些展品从未在英国出现过。

报道称,和伦敦的兵马俑展览不同的是,此次展出的展品还将包括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前的秦朝君主(公元前307年到公元前221年)和秦朝之后的汉朝(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所留下来的文物。

利物浦国家博物馆的主管戴维·弗莱明表示,他们“非常高兴”能够签署谅解备忘录,将兵马俑带到这个城市进行展出。此次展览的持续时间为6个月,在2018年2月到10月之间。

弗莱明表示:“继2015年成功举办玛雅文明展览和2017年重新开放古埃及画廊之后,2018年的兵马俑展览对利物浦世界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来说将是一个重要的时刻。我们要和我们的国际同行保持良好对话,这是至关重要的。”

弗莱明称,鉴于利物浦拥有欧洲最古老的华人社团,对这个城市来说,举办兵马俑展览将是一个特别自豪的时刻。他还补充说:“我们很骄傲能够加强利物浦和中国其他文化机构之间的联系,举办展览活动来不断激发和鼓舞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

报道称,1974年,位于秦始皇陵附近的农民在挖井时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的残片。后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终于揭开了长埋于地下的秦俑宝藏。从那以后,人们在古城西安附近发现了超过8000余件真人大小的兵马俑。

这些兵马俑讲述了一个时代的故事:公元前三世纪末,秦始皇结束了长达350年的战国时期,将中国统一起来。他还希望让自己的统治永远延续下去。这些陶俑组成的军队就是为了在那里永远保护他。

报道称,本周布拉德利正率领英国文化产业的一个代表团前往中国访问,这是继今年夏季欣克利角C核电站项目引起纷争之后两国修复关系的最新努力。上个月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在会见中国副总理马凯的时候谈到了两国关系发展的“黄金时代”。

多年来,英国一直把文化当做在华发展的一个软实力工具。譬如说,今年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首次在中国进行大规模巡演,英国图书馆组织展出像莎士比亚的《第一对开本》和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誊写手稿之类的文学瑰宝。

【延伸阅读】古希腊人帮造兵马俑?BBC断章取义中国专家观点

国际先驱导报11月1日报道 日前,英国广播公司(BBC)二台播出有关秦始皇陵的纪录片《地球上最大的陵墓:古中国的秘密》(The Greatest Tomb On Earth: Secrets Of Ancient China)。在该片播出前夕,BBC网站等英国媒体集中报道了片中提到的一个颠覆性观点,即中国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有可能是在古希腊人的帮助下建造的。

“希腊雕塑家在现场训练秦国工匠”

为何有如此论断呢?纪录片提出的论据是,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或许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因为,在位于中国新疆的秦代遗址里,考古学家发现了公元前3世纪欧洲人特有的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DNA),这些基因样本表明,在秦始皇时期及秦朝前,就有欧洲人在中国定居。

此外,中国古代早期的人物雕像尺寸大约只有20厘米高,并没有制造真人大小雕像的传统,而秦始皇时期的人物雕像在形体尺寸上“骤增”。

至于兵马俑为何在制作风格和技艺上发生巨大改变,BBC纪录片中引用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员、英国伦敦大学考古学院名誉高级研究员李秀珍的话报道:“我们现在认为,兵马俑、杂技俑和青铜雕塑从古希腊雕塑和艺术上汲取了灵感。”维也纳大学亚洲艺术教授卢卡斯·尼克尔也认为,考古人员近年来在兵马俑坑挖掘出的“百戏俑”印证了这一观点。他相信,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至前323年)之后的一个世纪中,希腊雕塑流传到中亚,继而传入中国,影响了中国秦朝的雕塑创作风格。他甚至想象,“可能还有一名希腊雕塑家在现场训练中国当地的工匠”。

中国专家观点遭“嫁接”

事实果真如报道般吗?记者联系了李秀珍所在单位相关领导和部分处室同事,了解到这是境外媒体的“有意误读”;记者还对长期参与秦兵马俑考古研究的袁仲一、王学理、段清波、张卫星等知名考古专家进行了采访,大致清楚了“非一日之功”的“言必称希腊”来源说。

事实上,作为BBC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合作拍摄的一部纪录片,其脚本都经过考古专家的审核。对于纪录片中以西方视角呈现的外国工匠(或称雕塑师)指导中国工匠工作、秦始皇要求李斯按照12尊西方雕塑来制作、犹如真人一般大小的兵马俑“军队”统治世界地下等情境复原,博物院的专家们均持保留态度。

对于自己在纪录片中的观点,李秀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的观点被断章取义。在新闻报道中“他们把我的观点放在前面,然后卢卡斯接着补充,明明是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在文章中看起来却像一个团队一样。”

“BBC夸大了我提出的兵马俑受到其他文化的启发,但没有提到我的主要观点,兵马俑的产生根植于中国当地的自然和文化土壤。”李秀珍表示,她虽然在采访中承认兵马俑或受西方文化启发,但她在接受BBC采访时谈及的主要观点“当地的土壤、当地的工匠、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兵马俑,此篇稿件均没有提及”。

而所谓的古希腊雕塑家到秦朝培训中国工匠只存在于想象中,“没有一点证据”。李秀珍曾研究过秦俑背后刻着的工匠的名字,没有一个希腊文,全都是秦本土的工匠。“我希望卢卡斯能有确凿的考古证据来支持他的观点。”

那么又为何引发“兵马俑‘抄袭’了希腊文明”呢?专家普遍认为外国媒体或许“有意误读”,存在某些“吸引眼球”的商业目的。也有专家判断,纪录片是文化产品,其间的文化意识或许潜意识仍是西方文化至上,“有意误读”以适应西方人视角。

萦绕不已的“西来说”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凋敝持续沉疴不已,现代科学文化话语趁势长驱直入。学者如仰韶文化的发现者(或命名者)安特生首倡中国文化西来说,西方话语遂借着“西风化雨”般文化强势,长期让中国人的文化自信颇受打击,到秦兵马俑出土后仍有“西来说”萦绕不已。

知名考古学家袁仲一说,李秀珍是自己的学生辈,其学术观点相信不会如部分媒体报道的那样西化。

在秦兵马俑出土之前,人们对中国先秦时代的人体造型见得比较少,战国时代的一些墓内也出土过陶质、木质或金属质的俑,但都形体小,数量少,造型较粗疏。当真人一般的兵马俑出土后,人们不由提出怎么会突然出现这样精美的大型陶塑群呢?它的艺术渊源何在?

国内外有部分学者认为,既然中国文化传统中难以发现直接来源,自然就要考虑外来文化的起源问题。在纪录片中,卢卡斯·尼克尔就认为,在此前的中国历史上都是小型雕塑,秦兵马俑是前所未有的。如果无法用中国历史来解释,就只能从国外来考虑来源。随后,以希腊化时代的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的雕塑为例,对于逼真脸部的关注,证明兵马俑应当受到希腊艺术的直接影响。

经过多年的考古与研究,包括李秀珍在内的部分考古专家不再囿于直接的来源论。有专家认为,兵马俑的造像艺术或许受到此前或当时的外来因素影响,但来自哪儿,尤其是这种影响到底是怎样的发生学,以及如何作用到兵马俑上,仍存在不同主张。

艺术史上没有毫无根源的突变,于是人们对某种艺术渊源提出了种种不同主张。归纳起来,不外有外来说、土生土长说两种意见,秦兵马俑也不例外。

除了技艺之外,制作兵马俑的工匠们的人骨的鉴定,渐渐成为学术关注重点之一。

然而,在中国考古学家于80多具人骨中提取了一例个体具有欧洲人特征之外,其他提取DNA的努力迄今仍没见成效。即使纪录片中英国专家对于一个颅骨的研究,虽不是典型的中国人,鼻梁、眉脊不像东亚人,但复原后整体外观仍是东亚人无疑。

考古专家认为,DNA技术近年发展很快,已成功由10万年前提前到40万年前的古人类核DNA提取,但是古代国家意识很弱的情况下人群或部族的迁移很平常,欧亚大陆北部的草原通道可谓畅通,文化技艺的东西交流十分正常。譬如青铜起源于西亚,青铜时代却辉煌于古代中国。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队队长张天柱说,个人学术观点属于百家争鸣范畴,拿来主义是文化自信的表现。目前,博物院仍在与有关单位合作开展出土人骨DNA相关研究,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发现。

上一篇:可怕的“伏击”捕食者:博比特虫

下一篇:鱼缸竟藏着一米长博比特虫 吓坏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