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收录网站 17016 个,网站目录分类 56 个,待审核网站 0

揭秘恒星死亡时的壮丽场景

来源:上网看看浏览:761次时间:2014-01-20

 

据国外媒体报道,超新星1987 a(SN 1987a)位于大麦哲伦星云方向,科学家在1987年发现了这颗超新星的明亮闪光,其前身是一蓝超巨星,在进入超新星爆发阶段时,所有的物质开始抛射,是一次较为典型的大质量恒星演化案列。现在科学家再次组织对超新星1987 a的观测,却发现了不一样的情景,从巨大的尘埃团中发现了一些有助于揭开恒星爆发物质与早期天体系统演化、形成的迹象。下面就和趣闻解密小编去了解一下吧。

  超新星爆发是宇宙中天体重生的一个标志之一。超新星爆发

 我们已经知道现代宇宙的许多物质来自超新星爆发,来自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 Mikako Matsuura认为超新星爆发释放了大量物质,而且还会产生一些此前所没有的物质。因此宇宙中超新星的爆发也意味着“重生”,这些宇宙尘埃有助于未来新的恒星形成,也可以作为形成未来“地球”的原材料。

  阿塔卡马大毫米亚毫米阵列可观测到超新星1987 a尘埃云情况。超新星爆发

超新星爆发

  早期宇宙中尘埃物质主要来自超新星爆发,但是现在这方面的证据缺乏,在一些年轻的遥远天体系统尘埃云中该现象也不是非常明显,这使得科学家试图获得这方面的观测数据。现在一个天文学家小组通过阿塔卡马大毫米/亚毫米阵列(ALMA)望远镜对超新星1987 a的残骸进行详细的观测。

  射电天文研究所观测到超新星1987 a的高分辨率射电图像。超新星爆发

超新星爆发

  超新星1987 a残骸距离我们大约16万光年,这场灾难性的爆发光线在1987年2月份抵达地球,科学家认为这颗超新星爆发后其中将携带氧、碳、硅等元素。此前可以也通过红外观测设备对超新星1987 a进行调查,早些时候科学家的观测时间是爆发后的第一个500天,结果只发现少量的炙热尘埃,但是通过最新的观测技术,可以将一些温度较低的尘埃显示出来,科学家估计其中大约有25%的太阳质量为“新生”的尘埃#p#1#e#。超新星爆发科学家还在超新星1987 a残骸中发现了碳氧化物和硅氧化物,超新星1987 a残骸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因为其周围并不存在复杂的环境,爆发周围空间较为简单,没有更多的引力相互作用。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超新星1987 a爆发后物质抛射的情景,然而来自阿塔卡马大毫米/亚毫米阵列的数据第一次揭开了其中“隐藏的物质”,此前科学家并不知道该残骸中还有许多未发现的奥秘。

  超新星1987 a是一次距离我们较近超新星爆发事件。

超新星爆发

  超新星1987 a是出现在现代距离我们年代非常近的超新星爆发事件,其位于的麦哲伦星云是银河系附近的一个卫星星云,来自美国宇航局的哈勃空间望远镜也拍摄过超新星1987 a的残骸。超新星爆发(Supernova explosion)对于自引力系统来说,需要减少能量来增加动能,以提高温度。因此,人们称自引力系统为“负热容”系统,它们是不稳定的。#p#2#e#

超新星爆发当有的恒星核燃料耗尽后,它们不但不冷下来,反而在急剧的坍缩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光和热,这就是天文上观测到的超新星爆发。超新星爆发就是一颗大质量恒星的“暴死”过程。在恒星演化的后期,星核和星壳彻底分离的时候,往往要伴随着一次超级规模的大爆炸,这种爆炸都极其明亮,过程中所突发的电磁辐射经常能够照亮其所在的整个星系,并可持续几周至几个月才会逐渐衰减变为不可见。 #p#3#e#超新星爆发

  尽管超新星非常的明亮,但是超新星爆发的能量仅仅是整个事件能量释放的冰山一角。理论预言当爆发恒星的铁核坍缩成中子星或者黑洞时,中微子带走了绝大多数的引力结合能。对超新星1987A的中微子观测证实了这一预言。通常情况下,总能量中只有1%转化成了喷出物的动能,而其中又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转化成了电磁辐射。超新星爆发当高能光子把铁核团打碎成单个粒子和核子(质子和中子)时,恒星的铁核就会出现引力不稳定。这时,核子和自由质子就会俘获电子,进而使压力大幅度下降,而且产生大量的中微子。后者可以毫无阻碍的离开恒星,直到密度上升为止。在1秒钟之内,恒星内部核区就会坍缩至核密度,但是由于核子简并和核力排斥作用会阻止其进一步的坍缩  

#p#4#e#超新星爆发

  尽管超新星非常的明亮,但是超新星爆发的能量仅仅是整个事件能量释放的冰山一角。理论预言当爆发恒星的铁核坍缩成中子星或者黑洞时,中微子带走了绝大多数的引力结合能。对超新星1987A的中微子观测证实了这一预言。通常情况下,总能量中只有1%转化成了喷出物的动能,而其中又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转化成了电磁辐射。

超新星爆发当高能光子把铁核团打碎成单个粒子和核子(质子和中子)时,恒星的铁核就会出现引力不稳定。这时,核子和自由质子就会俘获电子,进而使压力大幅度下降,而且产生大量的中微子。后者可以毫无阻碍的离开恒星,直到密度上升为止。在1秒钟之内,恒星内部核区就会坍缩至核密度,但是由于核子简并和核力排斥作用会阻止其进一步的坍缩。 

#p#5#e#

 

上一篇:宇宙探秘:三星系统或颠覆相对论

下一篇:宇宙奥秘:银河系